觸之三義:
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
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
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
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樂舍三受,或苦樂憂喜舍五受之別。
八、愛:所有的眾生皆避苦求樂,對樂受的追求,就是貪愛。貪愛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我,貪愛了知六塵萬法之境界。
九、?。?/span>對自己樂受的追求和貪愛,是眾生生存的強大動力,由此而努力執(zhí)取一切六塵境界,為此不辭千辛萬苦,可以付出任何代價,甚至生命。
十、有:有和行,其實是說同一件事,就是指造業(yè)。二者的不同之處,在于行支強調(diào)過程,而有支強調(diào)結(jié)果。過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惡業(yè)(十二因緣不說無記業(yè),因為無記業(yè)不感果),結(jié)果是說造業(yè)以后,業(yè)種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來,形成了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(zhuǎn)移的感果力量,就一定會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(yè)隨身;因緣際遇時,果報還自受”,或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;時候一到,一切都報”。
十一、生:由于強大的業(yè)力——有,就無可避免地又要投胎,又有了下一生,如此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,無有窮盡。唯有兩條道路可以徹底了斷生死,不再出生。一條就是小乘的解脫道,證得阿羅漢,入無余涅盤;另一條就是成佛之道,證得菩薩八地,現(xiàn)世證得無余涅盤而不入無余涅盤;有意生身,有大神通故,永斷分段生死,隨緣化現(xiàn),利益眾生,無有窮盡。
十二、老死:有生就有老,有老必有死。眾生就這樣循環(huán)往復(fù),在六道中頭出頭沒,受苦無窮。究其總根源,端在無明。故欲拔其苦根,必先斷其我見。我見一斷,便可進斷我執(zhí),長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,短者勇猛精進,當生便可證得阿羅漢,永脫分段生死。
惑業(yè)苦:惑,也是煩惱的異名。佛說十二因緣,主要顯示有情流轉(zhuǎn)生死,并沒有主宰、自在、常住的我體,沒有外道所說的作者、受者,唯是煩惱、業(yè)行、苦果的相依、循環(huán)的因緣相續(xù)而已。因惑造業(yè),因業(yè)受苦。佛在緣起經(jīng)中說:“依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所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起愁、嘆、苦、憂、惱,是名純大苦蘊集。”
十二因緣(十二有支)有順觀、逆觀兩種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