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世間禪定、就是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三乘圣人所修所得的禪定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二乘人得證滅受想定,受想已經(jīng)滅了,第六意識已不起作用。這種定力能斷除三界之內(nèi)的見思二種煩惱,能破除我執(zhí),沒有破除法執(zhí)。不能從空出假,入塵垂手教化眾生。唯有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,乃是本來具足的自性本定。就象《楞嚴(yán)經(jīng)》說的首楞嚴(yán)大定,以法界為定之本體,近具六根中間,遠遍一切萬法,即動即靜,事理圓融,沒有入定和出定與動靜的差別。菩薩與二乘圣人所修所證的禪定,都是無漏禪定,總稱為出世間禪定。出世間禪:有觀、練、薰、修四種,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禪定。
出世間上上禪定,是諸佛如來,所修所證的那伽大定,即是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?!?“凈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”,任縱外境千變?nèi)f化,內(nèi)心猶如虛空一樣,湛寂常恒,不生不滅,不動不搖。有九種大禪,自性禪、 一切禪 、 難禪(難修之禪)、 一切門禪 、善人禪 、 一切行禪、 除煩惱禪 、此世他世樂禪 、 清凈凈禪。
宗密的《禪源諸詮集都序》將禪定分成外道禪、凡夫禪、小乘禪、大乘禪,以及最上乘禪五個層次,“禪則有淺有深,階級殊等。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,是外道禪;正信因果,亦以欣厭而修者,是凡夫禪;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,是小乘禪;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,是大乘禪。若頓悟自心,本來清凈,元無煩惱,無漏智性,本自具足,此心即佛,畢竟無異,依此而修者,是最上乘禪,亦名如來清凈禪,亦名一行三昧,亦名真如三昧。此是一切三昧根本。若能念念修習(xí),自然漸得百千三昧。達摩門下,展轉(zhuǎn)相傳者,是此禪也。達摩未到,古來諸家所解,皆是前四禪八定。諸高僧修之,皆得功用?!?br />《瑜伽》將禪定歸為四類,“謂此地中略有四種。一者靜慮。二者解脫。三者等持。四者等至?!膘o慮,“謂四靜慮。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。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。三離喜靜慮。四舍念清凈靜慮?!苯饷?,“謂八解脫。一有色觀諸色解脫。二內(nèi)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。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。四空無邊處解脫。五識無邊處解脫。六無所有處解脫。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。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?!钡瘸?,“謂三三摩地。一空。二無愿。三無相。復(fù)有三種。謂有尋有伺。無尋唯伺無尋無伺。復(fù)有三種。謂小大無量。復(fù)有二種。謂一分修。具分修。復(fù)有三種。謂喜俱行。樂俱行。舍俱行。復(fù)有四種。謂四修定。復(fù)有五種。謂五圣智三摩地。復(fù)有五種。謂圣五支三摩地。復(fù)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。復(fù)有金剛喻三摩地。復(fù)有有學(xué)無學(xué)。非學(xué)非無學(xué)等三摩地?!钡戎?,“謂五現(xiàn)見三摩缽底。八勝處三摩缽底。十遍處三摩缽底。四無色三摩缽底。無想三摩缽底。滅盡定等三摩缽底?!?br />還有人禪定可分為三種靜慮,即安住靜慮(安住禪定)、引發(fā)靜慮(引發(fā)禪定)、辦事靜慮。安住靜慮就是通過修禪定使心保持輕安,消除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(yè)習(xí),這樣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,不被迷惑;引發(fā)靜慮,就是通過修禪定,引發(fā)神通力,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更好的度化、利益眾生;辦事靜慮,就是不論在什么時候,行、住、坐或臥等,都要在定中,時刻處在定中,有這種定力就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(yè)。
(6)般若(智慧)。
般若,是梵語的音譯,意思是度脫愚癡,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真實智慧。般若在六度的最頂端,總括了前五度,《大智度論》說“五度如盲,般若如導(dǎo)”,它是六度的根本,能攝導(dǎo)五度入“波羅蜜”,布施等五度要成為度脫彼岸的“波羅蜜多”,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導(dǎo)向而修。對般若的功用,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表述,大智度論說“諸佛及般若,能利益一切;般若為之母,能出生養(yǎng)育。佛為眾生父,般若能生佛,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”,“般若是諸佛之母,菩薩之師”,“般若波羅密能生諸佛”(《般若經(jīng)》),“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攝導(dǎo)無量無數(shù)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令入一切智?!?(《大乘經(jīng)》),“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羅三藐三菩提”(《心經(jīng)》),“是故菩薩求佛,當(dāng)學(xué)般若波羅密”,“受持般若波羅密,則為受持過去、未來、現(xiàn)在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”,“慧莊嚴(yán)故,能斷一切分別妄見”,總之,般若是“一切諸智慧中,最為第一,無上無比,更無勝者?!?br />般若的相貌,《大智度論》說“世尊。何等是深般波羅密相。佛告欲界色界諸天子??障嗍巧畎悴_密相。無相無作。無起。無生。無滅。無垢。無所法。無相。無依止虛空相。是深般若波羅密相。諸天。如是等相。是深般若波羅密相?!?br />從不同的角度,般若可以有不同的劃分,從主體可劃分為凡夫般若、二乘般若、菩薩般若和諸佛般若四種。凡夫的般若,具正知正見,信因果罪福,聞?wù)懿惠p毀;二乘的般若,了知四圣諦、十二因緣,能證聲聞、緣覺等果位;菩薩的般若,知緣起性空之理,不厭不離,行度眾事業(yè);諸佛的般若,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,如空中映像,水中顯月,隨緣應(yīng)現(xiàn),湛然不動。
從修證佛法的程度次第說,般若分為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三種。
第一、文字般若。是指從佛所說的經(jīng)教文字,或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,而引生的智慧?!栋闳艚?jīng)》中“般若當(dāng)于何求?當(dāng)于須菩提所說中求”就是說的文字般若。因須菩提解空第一,最善說般若;般若是說一切法皆空的。這文字般若,就是解空的智慧。但文字般若的范圍甚廣,不獨指經(jīng)典文字,凡能代表正當(dāng)思想的文字、語言、圖表、符號等,藉以修學(xué)佛法的方便作略,都可以攝入文字般若?!洞蟀闳艚?jīng)》說:“般若波羅密多微妙甚深,實不可說,今隨眾生根機,以世俗文字方便假說。”為文字般若。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,假借文字語言來大導(dǎo)一切有情,使其解悟者,謂之文字般若。其實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,若人能出口成章,那文學(xué)境界達成很高,說明有文字般若。
第二、觀照般若。是觀察諸法事理的智慧。對于人生社會一切事理,加以深刻的觀察、分析、體驗,而能辨是非,別邪正,從而實踐修行的智慧?!洞笾嵌日摗氛f:“從初發(fā)心求一切種智,于其中間,知諸法實相慧,是名般若?!敝T法實相,其性本空,實無有相,知這無相,便是大乘平等的空慧。菩薩知這空慧,加以觀照,而發(fā)大慈悲心,起大方便用,自行化他,就是觀照般若。所以這觀照股若是悲智和融的般若,既非凡夫利害參半的俗慧,亦非外道徒勞無果的邪慧,更非小乘沉空滯寂的偏慧,而是大乘菩薩觀照諸法空相而起的大悲方便的利生濟物的妙慧?!洞笾嵌日摗氛f:“般若將入畢竟空,絕諸戲論;方便將出畢竟空,嚴(yán)土熟生。”就是指這觀照般若,是從般若畢竟空的實智中所起的權(quán)智。權(quán)智,是從真出俗,莊嚴(yán)佛土,成就眾生的殊勝作用。指清凈無漏之慧。此慧能照見諸法無相,悉皆空寂此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。
第三、實相般若。即宇宙萬有之本源,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理,即諸法如實之相,諸法之實相即是般若。是指法界諸法如實的本相。換句話說,就是人生的真諦,宇宙的理性。能從觀照般若的修持,證悟人生宇宙的真實智慧,呼之為佛;迷此不知,謂之凡夫?!洞笾嵌日摗氛f:“般若者,即一切諸法實相,不可破,不可壞?!?《法華經(jīng)》云: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?!边@就是說的實相般若,因這般若是契證諸法實相的本體,這本體的理性,常住不滅,法爾本然,牢不可破。《般若心經(jīng)》說;“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?!倍鸬膽腋?,僅在迷悟之間而已。
從文字般若而引發(fā)觀照般若,由觀照般若而契證實相般若,是人生修學(xué)佛位的次序;因文字般若屬聞慧,觀照股若屬思慧,實相般若屬修慧。由聞法而運思、而修證,成了自然次第的學(xué)佛程序。三種般若,以觀照為中心的主力。因觀照是因,實相是果,文字則為初心的方便。如無觀照的力行,則文字固然成了戲論,即實相亦空有其名,難以達到究竟目的佛果。
還有分為五種般若的,除了上面三種外,加上眷囑般若和境界般若。眷囑般若,是從觀照般若延伸出的,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,在此指六度萬行,此六度萬行與妙慧相應(yīng),而其成就般若,為觀照慧性之眷屬,故稱眷屬般若。境界般若,是從實相般若延伸出的,指一切諸法,為般若真智之境界,境無自相,由智顯發(fā),故稱境界般若。
此外,般若還被分為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兩種。共般若,是三乘共有的般若。《大乘經(jīng)》說“甚深般若波羅密多,通攝聲聞、獨覺、菩薩及等正覺”,《智度論》說“諸佛及菩薩,聲聞、辟支佛,解說涅槃盤道,皆從般若得”,《華嚴(yán)經(jīng)》說“諸法實性相,常佳不變異,二乘亦得此,而不名為佛”,般若以實相為體,是三乘所共的實相,所以名共般若。不共般若,是只有菩薩享有,而不與二乘共有的。《華嚴(yán)經(jīng)》說“菩薩雖入無生無滅,而不于實際作證,雖入三解脫門,而不取聲聞解脫,雖觀四圣諦,而不住小乘圣果;果能觀甚深緣起,而不住究竟寂滅,不墮聲聞辟支佛地?!边@就是與二乘不共證不共聞的不共般若?!督饎偨?jīng)》說“是經(jīng)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,如來為發(fā)大乘者說,為發(fā)最上乘者說”,也是在說不共般若。
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。
世間智慧,就是世俗慧,古印度稱為五明,既是聲明、因明、醫(yī)方明、工巧明、內(nèi)明。聲明指世間的種種語言;因明指世間的哲理、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等;醫(yī)方明指醫(yī)學(xué)知識,醫(yī)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(xué)問、方法等;工巧明指世間的種種科技、技術(shù);內(nèi)明指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即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。其中內(nèi)明稱為內(nèi)學(xué),其它四種稱為外學(xué)。這五種學(xué)問稱為世俗的智慧,我們以世間分析、聰明智慧,就可學(xué)習(xí)他。
圣義諦慧,是通達人、法二者無我的智慧,即佛陀所說的無我、無常、苦、空,一切萬法空無自性。這種智慧是世間最究竟、最優(yōu)勝的道理,能覺悟此智慧者就可以解脫,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可以獲得此智慧,世俗凡人難以完成的。
饒益有情慧,是度脫眾生、利益眾生的智慧,它解決的是如何給眾生利益、如何消除眾生的煩惱、以何法來度化眾生、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的問題。這種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。
出世間智慧,可分為一切智,道種智,及一切種智三種。
一切智,是聲聞、緣覺智,為達到涅盤的境界,應(yīng)證知內(nèi)外一切法體空無我,內(nèi)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為內(nèi)六處,外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為外六處,合為十二處,《大智度論》說“知是十二入故,名為一切智?!币磺卸郑赣钪嫒f有一切諸法言,概括世間有情無情一切現(xiàn)象界。智之一字,是能理解諸法現(xiàn)象,無??嗫?,無我不凈,而深入諸法空性的智慧。
道種智,也叫道相智、道種慧、道慧,為菩薩智,屬于大乘菩薩的境界,是指為了度脫眾生成佛應(yīng)當(dāng)了知世間一切善惡業(yè)道之行相及其種類差別。道字,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;種是種性,指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;智是能了解諸佛無量道法,及了解一切眾生無量根性的智慧。
一切種智,也叫一切智智、一切相智,為佛智,是指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體性,及盡其所有之形相,以及了知菩薩和聲聞一切道相。一切二字,包括空、假、中三諦理;種,指諸法種性,如法華經(jīng)所說“諸法如是相,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等”;智,指諸佛的般若智慧,不但能深達諸法如是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報,本末究竟等差別相,以及諸法總相,還能以種種權(quán)巧方便,說種種不同的法門,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,所以才叫一切種智。
六度(下)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(dān)相關(guān)法律責(zé)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贊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