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字幕av高清波多野结衣,亚洲国产成人福利精品,最新中文AV岛国无码免费播放,色欲aⅴ 无码

四念處(二)

二、受念處:

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(chǎn)生的感受。它可分為身受:苦、樂、舍受;心受:憂與喜受,共五種。

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,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。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(xiàn)在是快樂或是苦惱,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。比如風吹來,皮膚感受到?jīng)鏊?;坐在那兒腳癢,感受到哪一部分癢,癢就是苦受。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,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,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--身苦,但他喜歡拍照--心喜。

對于受我們要去知道它,覺察它。如果一個人對于觀察身體還不清楚,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。我們必須對于身體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行為很清楚之后,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,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,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;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。如人坐禪時,聽到公雞啼,耳根感受到,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,就完了,是身受苦,心是不苦不樂受。若他想:‘真是豈有此理,我坐禪,你來吵我?!撬蜕鹭澿涟V,心在受苦了。

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,耳朵受到刺激,受不了,耳根受苦;有些聲音,好像人聲,耳根聽慣了,聽了很舒服,那就是樂受;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;有時寂靜無聲,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。此受會生起,當然也會消失,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,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,它怎樣的滅掉,都要知道。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,一心觀察它,慢慢地就會發(fā)覺有受皆苦,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,我們身不由己,不能做主的緣故。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后,就可以繼續(xù)觀察心。

三、心念處:

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,心在作用,這個知覺的心,我們要知道;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、嗔、癡等種種煩惱,我們也要覺知;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禪定或散亂等,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。

比如在靜坐時,突然聽到聲音,耳識在作用,耳朵在感受。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,然后又跑到頭腦中想,我們要覺知它。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中跑來跑去,很快地生滅。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,最容易觀察到無常,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!

四、法念處:

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。法塵是:心中念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。心中的念就是法塵。當念‘一’時,心知道念‘一’,就是心識。念‘一’時心識知道念‘一’;念‘二’時心識知道念‘二’,……。沒念‘四’時,心識不知道,還沒念‘五’時,心識不知道。念‘一’時,心識就生滅一下,念‘二’時,心識就生滅一下,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。古代開悟的禪師說:‘念念不相到?!馑技仁钦f:我們的前心念與后心念毫不相干,互不相到。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,其實它不是心,那是法塵。我們的法塵有很多,每每想東想西,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,都屬于法塵。

在這些法塵中,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。五蓋是貪、嗔、睡眠、掉悔及疑。因為一個人要修定、修慧,這五蓋會掩蓋住他,使他沒有定力,沒有智慧,故觀法念處時,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?它是從何來?從何滅?它生滅的原因?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?假使我們用心觀察,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,它就會消除掉,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,對它深信不疑了。

觀察五蓋后,接下來是觀察五蘊。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。法念處不止指法塵,它還包括一切法。五蘊包含一切有為的生滅法,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,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,從中發(fā)現(xiàn)一些事實。

在觀法念處時,除了觀察五蘊外,還要觀察另一些法,那就是六根與六塵。六根與六塵接觸后會產(chǎn)生什么后果?我們都要了了分明。比如在靜坐時,心念集中在耳朵,我們就去聽聲音,要覺知這個過程。過一會兒,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,對于這些心念轉(zhuǎn)移的過程,我們要知道,更要了了分明。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為我們產(chǎn)生了一種結(jié)縛,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;十二因緣中說明,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,他就沒有‘受’,所以我們的‘受’時從六根而來。觀察這個受后,接著觀察心,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,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。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、再滅掉,那么我們的貪嗔癡很快就會消滅。為什么這么講呢?打個比喻:以聲音來說,有人罵你一句‘他媽的’粗話,你鬧起煩惱,罵人、打人、與人過意不去等,如果你當時很冷靜,以智慧觀察,聽后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因為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,就產(chǎn)生‘他’、‘媽’、‘的’這些聲音的分別心。你也會發(fā)現(xiàn)原來外面有聲音,你里面有耳根,它們接觸后生起受,生起心識;然后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到,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,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。當你發(fā)現(xiàn)到這一點時,你就懂得如何放下,使它不再生起來。我們凡夫聽聲音后,鬧起煩惱來,就只會怪外面的人,絕不會怪自己內(nèi)心有這個煩惱。

如果有人說:‘You are stupid’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,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,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‘Stupid’的意義存在,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,感覺到這個語言,法塵中生起分別、然后比較,那他的煩惱就來了。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(yè)中有這些‘廢物’,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‘Stupid’。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,到了了分明時,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?煩惱如何滅?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,使它不生起。

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,我們不能做主,不自在;不自在故是苦、無我。我們凡夫深深的執(zhí)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,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,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。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,只是不同東西,同樣的作用,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,法塵當成是我,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,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。法塵是內(nèi)在的,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,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,里面都沒有一個我。

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:觀身不凈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雖然如此,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,并不是永遠去觀想不凈、無常、觀苦、觀無我,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、行為、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。
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相關(guān)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5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5

相關(guān)推薦

  • 對治淫欲心的一支神劑

    本人從十五歲起手淫長達十九年,造成智力衰退,記憶力減退,小腹隱痛。在2000年我手淫嚴重時腰疼得跟折了一樣手腳冰涼,腰酸腿痛。手淫之后就是悔恨感和自悲感。給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,記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2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二)

    《二》觀世音菩薩的出典 現(xiàn)在我們再從藏經(jīng)中檢閱關(guān)于說到觀世音菩薩的許多資料。釋尊化世之際,在各大乘經(jīng)中,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,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,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,重要的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三、稱為寶的意義 佛法僧三種為什么稱為‘寶’呢?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,離苦得樂,解脫系縛,得大自在的導首,極為尊貴,如世間的珍奇寶物,所以稱之為寶,《寶性論》中,用世間珍寶的六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三法印

   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。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,在其他宗教是絕對沒有的,這是佛教的特色,與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處。三法印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,它可協(xié)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二節(jié)? 果 一、圣位所斷煩惱 聲聞乘行者,從世第一位善根之間發(fā)起真無漏智,即能斷盡三界的見惑而成為初果圣人。此后更不斷地數(shù)數(shù)修習無漏圣道,即能漸次地斷盡修惑而證得阿羅漢果。故圣位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三)諸門分別 (1)廢立:上來已說二十個隨煩惱的體相業(yè)用,但在經(jīng)論中所說的隨煩惱,并不僅止這二十個,如貪、嗔、癡等,邪欲、邪勝解等,趣向、前行等,都名隨煩惱。既有多種,為什么這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學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) (一)四大種是:地界、水界、火界、風界。地界以堅勁為體性,水界以流濕為體性,火界以溫熱為體性,風界以輕動為體性。界是能持義,即地等能持自相及所造色,令其相似相續(xù)不絕。大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十一、分位:六波羅蜜多,五位皆具,但在修習位中,其相最顯。在資糧和加行兩位中,若是頓悟菩薩所修六度,種子通有漏無漏,現(xiàn)行則唯是有漏。若是漸悟菩薩所修六度,則種子與現(xiàn)行俱通有漏無漏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天:共有二十八重,其中欲界六重,色界十八重,無色界四重。 一、欲界天(共六重): 四天王天、忉力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 二、色界天(共十八重): 1、初禪天:梵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九、凈相:修行波羅蜜多清凈之相,《解深密經(jīng)》中說有總別二種,如彼經(jīng)說:‘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凈相者,當知七種。何等為七?一者,菩薩于此諸法,不求他知。二者,于此諸法,見已不生執(zhí)著。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