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怨僧會苦五相:(一)與彼會生憂苦故。即與怨憎的人相會之時,心懷怨結(jié),引生憂苦。(二)治罰畏所依止故。倘若與已有怨恨的人有權(quán)有勢,一朝會面,畏其假借權(quán)勢治罰于己,于治罰生起怖畏故苦?;蛴勺约簩τ谠辜以鞑簧茞盒?,畏其報復,受到治罰。所依,就是說怨憎的人會面是產(chǎn)生治罰畏的所依止緣。(三)惡名畏所依止故。與怨憎人相會,恐其誹謗自己為作惡事的壞人,誣加種種惡名惡稱,心生憂苦?;蜃约涸鲪菏?,為怨憎人所知,畏其揭露自己的丑惡名稱,心生憂苦。(四)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。即由與怨憎人相會,怖畏其治罰等苦逼迫以致于命終,心生憂苦。(五)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。與怨憎人相見,由懷怨結(jié)不舍,為了報復怨恨,造作種種惡行,違越了善惡因果律的正法,當墮惡趣,心生恐懼故苦。
六、愛別離苦五相:(一)舍離親愛人苦。(二)由此舍離為因緣,引生語聲憂愁嘆息等苦。(三)由此憂嘆等為因緣,身受擾亂苦。(四)念其恩德等思戀其人,引生心意熱惱苦。(五)由其人遠離故,應當受用的快樂事,如聚首談心,戲論歡娛等,皆有所缺乏故苦。
七、求不得苦五相:《瑜伽師地論》說,如愛別離苦,求不得苦,當知亦爾。即(一)謀求不得苦,(二)語生愁嘆,(三)身受擾亂,(四)意生熱惱,(五)受用缺乏。
八、五取蘊苦五相:(一)生苦器故,即五取蘊是受生的苦器。(二)依生苦器故,即五取蘊為老病死等苦的生起之所依止器。(三)苦苦器,(四)壞苦器,即五取蘊是苦苦、壞苦的相重性之所隨逐(依附)器,遇緣即能現(xiàn)起。(五)行苦性,五取蘊體性剎那遷流不住,非安穩(wěn)法,故是行苦性。
這里抄錄一段《法句譬喻經(jīng)》第三《安寧品》的經(jīng)文,助解五取蘊身為苦本的意義。經(jīng)說:‘昔佛在舍衛(wèi)國精舍,時有四比丘,坐于樹下,共相問言:一切世間,何者最苦?一人言:天下之苦,無過淫欲。一人言:世間之苦,無過嗔恚。一人言:世間之苦,無過饑渴。一人言:天下之苦,無過驚怖。共諍苦義,云云不止。佛知其言,往到其所,問諸比丘,屬論何事。即起作體,具白所論。佛言:比丘!汝等所論,不究苦義;天下之苦,莫過有身。饑渴寒熱,嗔恚驚怖,色欲怨禍,皆由于身。夫身者,眾苦之本,患禍之元;勞心極慮,憂畏萬端:三界蠕動,更相殘賊,吾我縛著,生死不息,皆由身興;欲離世苦,當求寂滅。攝心、守正,泊然無想,可得泥洹,此為最樂。’
其余諸苦的意義,應參看第一章第四節(jié)所說苦相差別。修解脫行的人,應如理思惟,引生出離心,趣求解脫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