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于第七識:
第七識名叫末那識,在十八界中,叫意根。
十八界:即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
六根是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
六塵是: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、法塵。
六識是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此六識,以順序,眼識是第一識,耳識是第二識……意識是第六識。
注意:十八界中有第七識,叫末那識,即意根;但第八識不在十八界中,不被十八界所攝,它是產(chǎn)生十八界的總根源。十八界都是可生可滅的法,而第八識是不生不滅的法。第七識唯有無余涅盤一種情況可斷滅,但畢竟是可以斷滅的法,既然可斷滅,就并不是常住法。故唯有第八識是真正永恒不滅的常住法。第八識在七地以前叫阿賴耶識,成佛以前都可叫異熟識,成佛后叫無垢識。
一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,以其功能的不同,分為八識:眼識,耳識,鼻識,舌識,身識,意識,末那識,阿賴耶識。識是識別、分別、了別、知道的意思。眼識了別色塵,耳識了別聲塵,鼻識了別香塵,舌識了別味塵,身識了別觸塵、意識了別法塵。前五識只能各自了別五塵的粗相,或叫總相,而第六識,不但能了別全部五塵的總相,還能了別五塵的細相,或叫別相,以及了別五塵上所生的法塵。其實第六識對前五塵總、別相的了別,也還是透過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來了別的,它不像前五識一樣能直接了別前五塵,但也正是因為它是透過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來了別的,所以它不但能了別全部五塵的總相,還能了別五塵的別相。
第七識雖然也是透過五塵上所生的法塵來了別一切的,但它的了別,既不同于前五識面對面地直接對五塵的總相進行了別,也不同于第六識能作精細的了別,而是另有特點。
第七識的特點主要有三:恒、審、思量。
恒,指第七識在大乘法中,由于菩薩雖證無余涅盤,而絕不入無余涅盤,所以,同第八識一樣,也是恒常存在,無有滅時,無有間斷之時(但不能因此就說它也是真心,因為它畢竟是可滅的,而第八識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滅的)。
審,指第七識雖能了別所有五塵上所生的法塵,但由于它只能和五別境心所的慧心所相應,而且其慧單獨運作時極其羸劣,所以只能透過法塵了別五塵有無重大變化。但它對意識所了別結(jié)果的審查,卻極其敏銳。當它發(fā)現(xiàn)五塵有重大變化的時候,它就會叫意識來幫它進行具體的、細致的、準確的了別。故能地剎那剎那審查。
思量,就是作主、做決定,這是第七識的一個重大功能,而且唯有第七識才有這個功能。眾生的每一個起心動念,每發(fā)出一個詞語,每一個大大小小的行為動作,都要靠第八識中相應的種子現(xiàn)行才可以,而第八識中相應的種子要現(xiàn)行,就必須有一個發(fā)布命令者,因為第八識是一個被動心體。這其中,第六識是為第七識提供具體情報者,第七識是根據(jù)情報或業(yè)力發(fā)布命令者,而第八識,則是執(zhí)行命令者。當然,有的時候,第七識并不一定依第六識所提供的情報作決定、發(fā)命令,而是依俱生我執(zhí)的習氣來做決定、發(fā)命令的,所以才會有所謂理智與感情的沖突。理智,屬于第六識根據(jù)實際情況的清醒思維,而感情,則多屬累世形成的駕輕就熟的相對穩(wěn)定的個人性格。
第七識恒與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癡相應,故曰我執(zhí)識。
因為初地菩薩的見道位的修行已經(jīng)圓滿,開始進入修道位,所以初地菩薩的知見和佛的知見一樣,叫“見與佛齊”。